一竞技(ONE)官方网站
邮箱:https://www.dalql.com
手机:17048058772
电话:028-53998466
地址:一竞技有限公司
今天(4月18日)是国家植物园揭牌运营三周年,一座高水平的现代化植物园正在首都北京蓬勃发展。记者获悉,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西侧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内完成主体建筑施工。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规划收集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种质资源7万种以上约200万份。实现我国受威胁植物、特有植物、全球珍稀濒危植物、具有重要利用价值植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
按照国家林草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已经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和概算批复等全部建设手续,全面开工建设,预计年内完成主体建筑施工。
“物种基因承载着民族存续的密码,种质资源维系着文明发展的命脉。植物种质资源既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核心要素,更是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构建现代化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与实现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支撑。”国家植物园管委会主任、正高级工程师贺然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视阈下,种质资源库承载着三重时代使命:作为遗传信息的诺亚方舟,维系着物种基因的多样性宝库;作为生态文明的稳压器,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关键性战略储备;作为绿色科技的种质库,持续供给粮食安全、生态修复、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源泉。
通过现代科技将濒危物种的遗传火种永久封存,使优质基因资源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代际传承,其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守护当下的生态安全,更在于为未来文明预留可持续发展密钥,堪称保障民族永续发展的国之重器。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项目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庄惟敏院士领衔设计。建筑依山就势地镶嵌于地景之中,分散舒展的体量沉静稳重,既体现大国重器的形态,又与万生苑温室隐显呼应。
建筑布局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式布局,一竞技下载多个散落的建筑分而不离,围合形成中正谦和的整体形象。建筑外立面采用UHPC高性能混凝土板材,强调融入天然地景的朴素营造。屋面采用智能低碳的种植屋面系统,使建筑的第五立面也能很好地融于自然环境。建筑体量鲜明的虚实对比、去繁就简的立面细部、大屋檐的建筑入口空间,处处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自然典雅之美。
根据功能特点,建筑划分为设施保存区、库存准备区、业务科研区、学术交流区和科普展示区五大功能分区,其中设施保存区包括低温库、超低温库、试管苗库、遗传物质保存库,库存准备区包括种子前处理区、遗传物质处理区、试管苗处理区等,业务科研区以科研办公、种质采集鉴定、种质资源信息管理为主。
五大功能体块围绕中心庭院形成“输配环”的概念,种质库所有功能活动如学术交流、科研办公、种质运送、参观游览等活动均围绕“输配环”展开,形成了开放与围合的院落关系和建筑组团。一竞技下载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西侧,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配备了国际一流的保存设施系统,包括-20℃长期保存库、-196℃液氮超低温保存系统、试管苗库、DNA库和活体植物资源圃等多种资源类型保存单元,保证全覆盖保藏各种资源类型植物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库区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各保存单元既可独立运行又能协同工作,为未来扩容预留了充足空间。
遵循“广泛收集、科学保存、深入研究、永续利用”的方针,规划收集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植物种质资源7万种以上约200万份,涵盖约中国80%高等植物种和世界10%高等植物种的植物种质资源。计划30年完成整体收集目标,包括植物种子110万份,试管苗种质5万份,DNA 63万份,植物活植株7万份,花粉和孢子8万份,超低温保存植物组织器官、植物微生物等种质7万份,成为我国存储容量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实现我国受威胁植物、特有植物、全球珍稀濒危植物、具有重要利用价值植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
国家植物园(北园)副研究员、种子学博士李爱花说,近年来,科研人员先后就顽拗性种子保存、疑难萌发种子休眠解除机理、超低温植物器官保存等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开展攻克研究。在濒危植物种质抢救性保护方面,种质库也将逐步开展保育及回归研究。“随着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我们将汇聚国内顶尖的种质资源研究团队,在种子生物学、低温保存技术、种质创新等领域开展系列研究。”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将上线全套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种质资源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每份种质从采集到应用的各环节数据均被完整记录,实现全流程可追溯。智能化管理系统还可实时监控50余个储存单元的温湿度变化、气体浓度等近10项关键参数,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确保保存环境的高度稳定性。通过智能预警算法,系统能在环境波动超出阈值时自动触发调控机制,确保保存环境稳定性达到±1℃的行业领先水平。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的建成将成为集保存、研究、一竞技下载利用、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种质资源平台。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功能建设,全面提升我国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水平。
为确保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尽快投入运营,国家植物园(北园)整合全园科研力量成立前期运营专班,设立专项工作组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和保藏两项核心工作。同时,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预备库也已经建设完成并开始运行。
据国家植物园(北园)正高级工程师孟昕介绍,预备库是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生命冷藏室”,预备库的运行,标志着国家植物园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迈入新阶段。“目前我们已经完成新疆、吉林、山东、河北等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累计收集野生植物种质资源、DNA材料近10000份。”
按照国际规范,种质资源从野外采集到入库保存,都需历经签收登记、清理筛选、X光检测、数量估算、干燥包装等标准化流程。目前工作人员采用“干燥-低温”双重保存技术对种子进行保存。种子需先在相对湿度15%、温度15℃的干燥间脱水,再密封保存于-20℃冷库,理论保存期限可以超过100年。在保存的同时,还将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进行定期活力检测,确保实时监测在整个保存周期内的种子活力。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以构建全球领先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为目标,通过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内协同创新网络建设,2024年,与新加坡植物园建立植物资源联合保护机制,在植物种质交换、智慧植物园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搭建起跨区域交流协作平台;同时联合中国林科院开展核桃种质资源收集与研究合作;与天津市林业局达成林果种质资源共享,科技成果发布等方面的合作协议;与国内外20余个植物园、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合作意向。
下一步,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将继续构建“全球-国家-区域”三级合作网络,显著提升我国战略性生物资源储备能力,制定国际标准、技术标准,和人才联合培养,为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将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将有效丰富国家植物园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增强植物迁地保护核心功能,提升种质繁育科研能力,实现各类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将成为各国植物园间合作交流平台,增进植物类群收集保存及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学术技术交流,更好地参与国际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等,成为北京市建设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功能平台。将通过展示我国在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提升公众对植物科学的了解和认识水平,讲好中国植物文化故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展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