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竞技 产品中心
咨询热线:

028-033111174

联系一竞技lianxiyijingji

一竞技(ONE)官方网站
邮箱:https://www.dalql.com
手机:10266672927
电话:028-92219041
地址:一竞技有限公司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一竞技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龙一竞技app门”牌的前生今生与海味传奇

发布时间:2024-10-24 01:27 点击量:

  在最近公布的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中,上海水产集团的“上海水产”品牌获得这一殊荣,其“龙门”牌商标也成为上海水产品的标志性象征。从老城厢十六铺王家码头的批发部起步,到如今享誉盛名的“龙门”牌海产品,它已经成为上海市民节日餐桌的必备佳肴,不仅为市民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新鲜海味,更是见证了上海人餐桌上食材的演变与日益丰盛。

  那么,“龙门”牌海产品是如何诞生的?这些美味又是怎样跨越千山万水,从天南海北来到上海的呢?让我们一起揭开“龙门”牌水产品的前世今生,探索它背后的海味传奇→

  上海水产集团可以追溯至1904年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渔业公司——江浙渔业公司。1985年,上海远洋渔业公司成立,同年挂牌成立上海水产集团。1989年,“龙门”品牌注册,企业由此迈向品牌化。

  尽管“龙门”品牌的正式注册至今只有短短几十载,但它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七十多年前上海人耳熟能详的王家码头鱼市,那里的十六铺海味所便是“龙门”牌的摇篮——它从那里起步,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长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水产品牌老字号。

  王家码头鱼市建于1956年,位于南市区(今黄浦区)外马路653号,全称是“上海水产供销公司第二批发部”,职工1000余人。批发部为复兴岛上海渔业公司渔船、江浙机帆船在东黄海以及上海郊区海、淡水捕捞船等提供卸鱼服务,供应就近的各个小菜场,也是当时全市唯一的负责供应加工过的海、淡水干货的批发企业。

  第二批发部也被上海人亲切地称为“二批”(另两个为江浦路“一批”和军工路“三批”)。三个批发部中,“二批”卸鱼码头最小,仓储场地最少,但离繁华的十六铺商业区很近。改革开放后,“二批”凭借地理优势,在海、淡水水产品小包装的加工营销上另辟蹊径,经过长期的打拼改进、群策群力,创立了“龙门”牌水产品小包装商标。

  “二批”在十六铺设有海味所等4个部门,都位于方浜东路,各部门均有独立营业执照。方浜东路地理位置优越,西接中华路,东通十六铺黄浦江,是一块风水宝地。早在20世纪30年代,这条路上已有大小鱼行50多家,故有“鱼行街”之称。这些鱼行分为河鱼行、海鱼行和海味行。南来北往的河、海鲜和鱼翅海参等干、鲜货,都是通过这个口子,流向小菜场和酒楼饭店。

  1984年,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经销水产品干货的批发业务,“二批”主任余钻发、总支书记杨金水对海味所进行机制改革与创新,沈全元任经理,马红华任支部书记兼副经理,孙智桥任副经理。

  新团队带领80余名职工励精图治,派出采购组深入云南、香港、广东、大连、山东、福建、舟山等海味干货原产地。沈全元率先提出,改变经销模式,除无法量化的鱿鱼干、黄鱼鲞、鳗鱼鲞、乌贼鲞(螟蜅鲞)、明太鱼干(朝鲜鱼干)等干货外,将紫菜、海带、虾米、开洋、海蜒、海参等可以量化的干货,一律采用透明塑料袋包装,分量为100克、250克、500克,以满足各种客户的需求;同时打破惯例,引进了“二批”下属的真大水产食品厂(宝山区线号)由包装流水线封口的如鳗鱼圆、虾球、挑线虾仁等冷冻小包装。事实证明,这一首创为后来“龙门”牌商标脱颖而出奠定了扎实基础。

  1985年,“二批”利用外马路原食堂和咸鱼加工场,改建成“上海水产食品二厂”,并从日本引进鱼糜制品生产流水线,生产冻鱼糜、鱼卷(烤竹轮)、鱼糕(天妇罗)等,与真大厂一起成为“二批”生产水产冷冻小包装的支柱,并驾齐驱。

  王家码头货栈的徐良川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二批”短短86米长的江岸线,白天“二批”卸上海渔业公司国营渔船渔获,夜晚货栈卸江浙渔民机帆船。他差不多天天上大夜班,处理两省渔民的卸鱼投售。他买卖公平,处置果断,渔民个个信服,可谓出口即价,分配井然有序。上级领导曾数次夜间现场视察,但见五六条机帆船并排停靠卸货,鱼货被车拉肩扛流水一般上来,商贩和小菜场的运输大卡车、黄鱼车潮涌般地装上驰走。

  水产小包装产品上市之前,“二批”的余主任与杨书记三日二头跑海味所,了解实情,果断决策放开物价,这在当时十分鲜见。众多的水产品小包装集中亮相,令人眼睛一亮,轰动十六铺方浜东路——当时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这条路上街沿左右的两排门面房,做水产的公、私商铺鳞次栉比,繁华热闹更胜于当年的“鱼行街”。

  自从海味所推出小包装业务后,服务员每天热情接待前来批发的客户或采购员,时常忙得不可开交。往往一开门,客户盈门,人头攒动。直至傍晚,海味所灯火通明,仍有客户在进购小包装。十六铺海味所小包装的名气一炮打响,也带动了其他干货的畅销。

  这一年,注册资金仅50万元的十六铺海味所,创利400万元。此后,上海实施推广“菜篮子工程”,海味所推出不同规格与品种的商品达100多只,连续每年创利400余万元,占了“二批”年总利润的一半。

  前方生产销售忙,后方采购外省市的优质海产品也紧紧跟上。1985年,“二批”副主任张景人带着采购员老邓,从上海到达云南保山市,与“二批”老法师老崔会合,后者早已在保山打开局面。

  在上海闲话里,虾米是指带壳的虾子,开洋是指去壳腌制晒干、个头较大的虾干。虾米一般与紫菜匹配,冲汤或者放在馄饨汤里调味的;开洋是常用在烹饪中,起到提鲜调味的作用。

  他们千里迢迢,便是冲着滇缅边境缅甸的优质开洋来的。缅甸为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西邻孟加拉湾印度洋,水产资源丰富。从印度洋捕捞上来的海虾,加工制成虾干后,颗粒结实饱满。

  之所以把采购基地放在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东邻的保山市,是因为德宏州为边境地区,要持边境证才能进入。张景人去的第一年继续通过保山市民族贸易公司、土产公司、供销社贸易货栈等单位,从边境德宏州畹町市购进缅甸的开洋,再转手批发给张景人的间接方式成交。优点是省去复杂的流程,缺点是成本较高,不能直接掌握缅甸开洋行情。

  1986年,张景人带着采购员老王与小张,移师云南西部的德宏州畹町市,作为直接基地。别看畹町只有1万多人,是中国最小的城市之一,它南侧与缅甸相交,两国的界河清水潺潺流动,一座畹町桥横跨界河,为两国通商的重要口岸。每天滇缅商人、边民在桥上你来我往,互市互通,畹町桥有“一桥两国”的称呼,畹町也被誉为“边境的一颗明珠”。

  这一年,采购组正遇上国家大力发展边贸,赶上好机遇。畹町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旱季、雨季两个季节,采购开洋也分旺季、淡季。旺季一般从12月至翌年4月中旬泼水节,泼水节一过大雨滂沱,道路泥泞,交通也不方便。旺季结束前,采购组不断将从缅甸进来的开洋进行筛选收购,整理打包,用卡车运往昆明,装上车皮发往上海。当时采购组与畹町商号各派一人驻在昆明,专门处理托运和催发工作,从而保证运送及时和运途商品质量。做到多年一包不少,完璧无损。

  张景人在畹町8年,多数春节是在云南过的。1988年,张景子感染甲肝,临走得知畹町方面有一笔数目很大的中药货款,被客户宕付,他把此事放在心上。回沪后,他妻子已痊愈。顶风冒雪,他与海味所采购员老陆年初二即赶到外地。他们找到欠账人,经过当地畜牧水产局居中调停,对方答应春节过后就还钱。此时大雪封路,回沪无车辆,幸好碰到一辆北上的车,到商丘后转车到徐州,再从徐州乘火车回沪。一路辗转,备尝艰辛。几天后,张景人接到云南电报,货款分文不少到账了。此时在畹町引起轰动,采购组在当地的工作更加顺畅了。

  历史上德宏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即从成都经云南从畹町出境,进入缅甸接通印度洋,这一条“南方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有过贡献。考虑到沪滇两地的协作沟通,畹町与上海又是结对城市,让更多的上海工业品走出国门,“二批”在沪通过种种关系,联络上海硫酸厂、三印厂、染化九厂、玉器加工厂,还有宁波百货等多家企业,上海财办牵线的桑塔纳汽车企业,与畹町建立供货关系,加深了沪滇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促使双方共赢。

  自1985年至1993年的八年间,采购组每年购货400余吨,集中用一辆辆卡车运到昆明,装上火车轰隆隆碾压钢轨抵沪。火车站台的空气中留下了一股浓郁的鲜香气息。每年暮春,400吨开洋从畹町运输到上海,驰骋3000公里,为上海“菜篮子工程”提供优质货源。

  十六铺海味经理部及其遍布黄浦江两岸各个区的分店,也在翘首期盼。那虾身干燥,金黄颜色,咸里带甜,口感鲜美,有嚼劲的开洋是海味经理部的拳头产品,亦是客户的钟爱。尤其是1989年“龙门”牌水产品商标注册后,开洋小包装往往一上柜台就告罄,还带动了其他“龙门”牌小包装的销售。

  1987年,沈全元、马红华觉得水产品小包装化,商业影响颇大,袋子印多了,自然想有一个作为记号的商标。他们向“二批”余主任汇报后。当时海味所已升级为海味经理部,余主任召集海味经理部,加上十六铺的3家货栈、商店,与王家码头货栈、真大水产食品厂、第二水产食品厂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商讨设计一个“二批”共同使用的商标。大家各抒己见,有人提出叫“鲤鱼跳龙门”的“龙门”牌,大家都认为这个名称寓意祈福吉祥。

  会上,余主任将商标的设计任务交给海味经理部,并希望要体现鲤鱼跳龙门的逆流而上、奋发向上的精神,一定要有门有水,而且水要大,寓意财源滚滚而来。几轮设计之后,一个图案脱颖而出,获得一致认可:橘红色的、波浪起伏的大水上,一条鲤鱼腾跃,准备跨越龙门,外面以两条龙自然地弯成对称的半圆,合成一个圆圈圈起来。

  一个用特定颜料描绘,通过中间的热转印膜将“龙门”牌图案印于塑料袋上,从印刷流水线上汩汩流出,“龙门”牌商标诞生了。此后,“龙门”牌为“二批”有关部门共用的品牌。1989年12月,“二批”规范标准化,“龙门”牌商标注册,加上了条纹码。当时上海企业在工商申请商标注册的寥寥无几,“二批”具有领先意识。

  “龙门”牌商标注册后,“二批”更加全力以赴投入上海市“菜篮子工程”,涌现了一些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1992年,上海水产局改制为上海水产集团,“二批”成为集团直管单位,更名为“上海第二供销公司”,简称“二供”。1992年,马红华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93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1992年,已升任“二供”经理的张景人被评为上海市劳模、上海市政府建设功臣。据《上海市志·农业分志·渔业卷》记载,“二供”所属的真大食品厂和食品二厂连续被评为市“菜篮子工程”优秀团队,两厂的厂长郭金根、徐润康等7人,14次被评为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功臣、质量标兵。

  1997年,“龙门”牌水产品商标,变更到上海水产集团名下。2000年,“龙门”牌水产品被上海市名牌商品评审委员会授予“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其范围包括加工过的鱼、冻品、冰鲜鱼、鱼制食品、虾蟹、鱿目鱼、甲鱼、水生贝壳、食用水生植物提取物、海参、海蜇、干贝、一竞技鱼干、水产罐头等29类产品,以及水果、蔬菜罐头、加工肉、生熟肉、家禽等食品系列。

  同年,上海水产集团投资2000万元,初步建成一条从“海洋到餐桌”的绿色水产链。在全市率先推出鳕鱼片、鱿墨卷、鱿墨块、去足蟹块、百粒虾球、冻虾仁、虾球、虾肉鱼圆、天妇罗、鱼排等10个绿色水产品,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志。

  2000年11月,水产集团将“二供”、鱼品厂等几家企业合并,在军工路组建集团龙门水产品营销中心(后改称上海水产集团龙门食品有限公司),统一品牌、统一策划、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营销。实施这一战略以后,市场上的“龙门”牌产品销量快速增长,知名度上升,生产成本下降,价格竞争能力提高,销售费用减少,有力地促进了市场营销。

  经历数十年的沉淀与发展,“上海水产”品牌被确立为中华老字号,并继续沿用“龙门”牌标识。“龙门”,凝聚着几代水产人的努力与智慧,更是“上海水产”今日辉煌成就的象征。回首往昔,那些曾经的艰辛与挑战,如今都已成为温馨的回忆,在我们心中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息。